【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作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钱学森,数十年呕心沥血、攻坚克难,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他的爱国奉献精神,激励了无数中国人。
1960年11月5日上午九时许,“东风一号”导弹从我国酒泉发射场腾空而起,它的成功发射,对于新中国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与“东风一号”同时走进人们视野的,还有它的技术负责人——钱学森。
1935年,国立交通大学毕业后的钱学森考取公费留学,远渡重洋,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35岁的钱学森已经是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1949年5月,钱学森收到了一封来自万里以外的信件,信件内容是邀请他回到中国,领导航空工业的建设。
拳拳赤子心,殷殷报国情。1955年10月,他终于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作为世界著名的火箭与导弹专家,钱学森带领他的团队肩负着为中国造出第一枚导弹的重任。而此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要造导弹这种尖端武器,困难是显而易见的。
发展新中国的国防工业,就得靠自力更生。此时,钱学森率领的团队,大多是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他为此编撰了一部基础教材《导弹概论》,正是这部经典著作启迪了第一代从事导弹和火箭研制的航天人。
历经九年时间,由中国人自己制造的“东风一号”和“东风二号”导弹相继发射成功。1970年4月,由钱学森担任技术负责人的“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在钱学森的建议下,我国在1992年选择了发展神舟飞船的载人航天之路。
从内蒙古着陆场回到北京的杨利伟,专程来到钱学森家中向老人报到。此后,每一位从太空凯旋归来的航天员,都会来到钱学森家中,向这位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报告好消息,直到钱学森去世。
钱学森作为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自立自强和爱国奉献精神,鼓舞了无数中国人,也凝聚成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磅礴力量。
(转自共产党员网)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
邓稼先,安徽省怀宁县人, 1924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48年10月缚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职。中共第12届中央委员。1986年逝世。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转自新华网)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
在我国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里,有一位科学家横跨核弹、导弹、人造卫星三个领域,他也是唯一一位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他就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郭永怀。郭永怀心有大我、以身许国,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1909年,郭永怀出生在山东荣成。1941年,他远渡重洋,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理工学院留学,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四年后获得博士学位。学成归来,报效祖国,一直是埋藏于郭永怀心底的愿望。
1956年,郭永怀夫妇回到了阔别15年的祖国。回国后的郭永怀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此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尖端领域的科技人才寥寥无几,培养人才就成为了郭永怀的头等大事。
1960年5月,郭永怀调到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任副所长,担负起了核武器的研制工作。当时的工作地点海拔3800米,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因为缺少设备,郭永怀就和同事们手工制作烈性炸药。这种具有高腐蚀性的炸药极不稳定,很容易爆炸。一次意外,郭永怀的五位同事在制作炸药的过程中不幸遇难。
1964年至1967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相继爆炸成功。可以说,郭永怀和他的同事们用汗水甚至生命换来了我国国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此后,郭永怀和他的同事们,开始筹划我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的试验工作。郭永怀常常往返奔波于北京和青海核武器研制基地。
1968年12月5日凌晨,郭永怀从青海核武器研制基地赴北京汇报工作,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享年59岁。
正是依据这份郭永怀用生命保护的重要资料,在他牺牲的22天后,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爆成功。1970年4月,由郭永怀参与设计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成功发射。他无私奉献、以身许国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转自共产党员网)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黄大年:振兴中华 乃我辈之责
作为国际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的黄大年,为我国的深地资源探测和国防安全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这是24岁的黄大年写给同学的一句话。1992年,黄大年被公派到英国攻读博士,从事航空地球物理研究工作,多年来的刻苦求学,黄大年逐渐成为这个领域的顶级科学家。2009年,黄大年回到了母校吉林大学。
黄大年重点攻关国家急需的地球深部探测装备,为了尽快追赶国际水平,黄大年带领着500多人的科研团队开始了和时间的赛跑。
回国的七年中,黄大年带领科研团队在深地探测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长期的过度劳累使他的健康严重透支,在病床上,黄大年还在辅导学生。
2017年1月8日,黄大年因胆管癌医治无效去世。斯人已去,曾经与黄大年并肩奋斗的同事仍在继续着他未竟的事业。
(转自共产党员网)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李保国: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扎根太行、心系扶贫,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30多年来辛勤耕耘,带领10多万农民脱贫致富。2016年4月10日,58岁的李保国积劳成疾,因病去世。如今,在太行山区依然活跃着以李保国的名字命名的科技服务队,他们扎根山村、义务帮扶百姓,延续着太行山上新愚公的精神。
最近,内丘县岗底村村民王海奎家的果树出了问题,他请来了河北农业大学的果树专家郭素萍。郭素萍是李保国的妻子,也是李保国技术创新团队的核心成员。李保国去世后,这个由30多名科技工作者组成的团队,依然活跃在太行山上。来到田间地头,郭素萍时常会想起丈夫的身影,身边的很多果树李保国都亲手修剪过。
李保国和郭素萍是大学同学,毕业后一起留校任教。夫妻俩原本在城市里有很好的生活条件,但是他们说“自己是学农业专业的,要为农民、农业做点事”,所以决心扎根基层,干一番事业。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太行山山区三分之二的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足50元。脱贫致富,成了山区群众最迫切的愿望。夫妻俩把第一站选择在了邢台县的前南峪村。
前南峪村的土地土层薄、不涵水,基本上年年种树不见树。李保国经过多次实地采样、因地制宜,通过“爆破松土”“挖沟修库”等新技术,让这里的树木成活率从原来的10%提高到了90%。1996年,邢台西部山区遭受了50年一遇的洪水,30公里外的内丘县岗底村受灾严重。洪水过后,李保国带着团队来到了岗底村,帮助村民减灾的同时,为村里规划了苹果种植产业的发展方向。创业初期,李保国自己垫上几万元的科研经费,在村里成功推行了苹果套袋技术。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岗底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3万多元。如今,他们的科研成果示范推广面积达到了1826万亩,板栗、苹果、核桃等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实现了产业化发展。
在李保国无私奉献精神的感召下,跟着李保国学习果树种植技术20多年的杨双奎,每天走村串户,免费给乡亲传授技术。
30多年来,李保国带领团队,用科技为荒山带来苍翠,用产业为乡亲拔除“穷根”。李保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的知识分子的本色,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太行山区,奉献给了国家的扶贫事业。
(转自共产党员网)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追记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
2017年9月15日23时23分,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南仁东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一刻。
时间回到1993年。在日本东京举行的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们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人类应该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
听到这个提议后,时近50岁的南仁东兴奋不已:“如果能抓住这个时机,中国的天文学研究就有可能领先国际几十年。”一向低调的他坐不住了,主动跑去推开中国参会代表吴盛殷的门,激动地说:“咱们中国也建一个吧!”然而,对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这个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建造计划大胆得近乎疯狂,无论地质条件、技术条件还是工程成本都难以达到。因此,几乎所有业内专家都不看好这个项目,有人甚至认为是天方夜谭。
尽管如此,天生倔强又爱迎接挑战的南仁东决定坚持这个计划。最艰难的是申请立项那段时间,南仁东完全像变了一个人,变得极其“渴望”被大家关注。他深知,之前的选址和论证环节已耗费了大家数年时间和精力,接下来立项必须成功。否则,就意味着先前的所有工作都是白费。南仁东开始自掏路费,从东北到东南再到西北,一家单位一家单位去谈。最终,在他的努力下,厚厚的立项申请书上出现了20多个合作单位的名字。
2007年7月,历经十几年,FAST作为“十一五”重大科学装置正式被国家批准立项。FAST工程建设的艰难程度远超想象,关键技术无先例可循,关键材料急需攻关,现场施工环境也异常恶劣复杂。 2010年,FAST面临近乎灾难性的风险——索网的疲劳问题。艰辛的技术攻关过程持续近两年,在经历了近百次失败后,南仁东团队终于研制出满足FAST要求的钢索结构,化解了这个对FAST最具颠覆性的技术风险。 2015年,已经70岁的南仁东被查出罹患肺癌,但他并未因此放下手头的工作,必要时还是毫不犹豫地奔赴现场。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他依然密切关注着FAST的每一项进展。
9月16日清晨,南仁东逝世的消息传开,认识他的人、不认识他的人,中国人、外国人,大家都用各自的方式表示悼念。这样一位无私奉献终生的科学家,祖国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来源人民日报)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钟扬:国家生态安全的守护者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的生物“基因库”,复旦大学教授、植物学家钟扬16年间跋涉在西藏的山山水水,和团队采集了上千种特有植物、四千多万颗种子,为国家提供了重要的生态安全储备资源。2017年9月25日,一场车祸让钟扬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53岁,他爱国奉献的精神,感染、影响着无数的人。
在青藏高原,有近6000个能结种子的高等植物物种,其中2000种是青藏高原特有植物,但由于气候变暖,环境破坏,一些植物正在消失,抢救性收集记录迫在眉睫。
种子资源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整个人类未来。如何把青藏高原这个最大的生物“基因库”真正建立起来,是钟扬执着努力很多年的科研目标。在高海拔缺氧地区,采集野生植物种子的工作充满艰辛,他选择的科研道路也异常坎坷。
十几年来,钟扬带领他的学生,收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填补了世界种质资源库没有西藏种子的空白。他们将全世界仅存于西藏的三万多棵巨柏登记在册;在西藏海拔4150米的“无人区”,他们花费十年的努力最终寻获了有着“植物界小白鼠”称号的“拟南芥”。
然而长期的高原生活和过高的工作强度,钟扬出现心脏肥大、血管脆弱等病症。2015年,钟扬突发脑溢血,在医院抢救病房,他口述了一封给上级党组织的信。
钟扬不仅是一位肩负着使命的科学家,更是一位好老师,近十年来,他培养了藏族第一个植物学博士,带出了西藏第一个生物学教育创新团队。这一个又一个的第一倾注了钟扬太多的心血。
钟扬毕生献给了国家生态安全事业,他用生命在祖国大地上,播种下希望,播种下未来。
(转自中国共产党员网)